演慈法师:修行是修改自己的行为,令它变好 - 法师开示 - 新余市华严寺-官方网站,大愿华严寺,华严寺 华严寺

法师开示

当前位置首页 > > 法师开示 >

演慈法师:修行是修改自己的行为,令它变好

作者:华严寺 点击次数:

你看数码时代、大数据时代,变化是不是很快?快到我们现代人在正常生活中都几乎追不上了。大家都讲速度要快,所以今天的疫情也可以真正体验出“无常苦空”的这种现象。因为不止某一个人苦恼,不止某一个地方的人(苦恼),而是全球,这个是从来(没有过的)在人类的历史里面有没有疫症?有没有瘟疫?有。只是某一个地方、某一区域,但现在是全球共同的灾难。这个灾难,我们怎么样去面对?也成为全球国家领导、医生、科学家他们都要研究的,而我们一般普通人也在疫情里面感受到水深火热,不知道如何是好,所以苦恼、害怕、恐惧。

大家都在疫情中受尽了心理的煎熬,人的心态也无常。最初的时候大家都很害怕,现在一样怕。只是最初害怕的时候大家很听话,乖乖在家里了,慢慢有点疲劳了,现在的人叫做抗疫的疲劳。疲劳起来了,疲劳起来了干什么呢?因为在疲劳当中,我们要遵守很多生活的规则,戴口罩、不能互相走访、不能串门,甚至一般的社交,亲戚也好、朋友也好或者工作上的聚会都要减少,甚至要停止,这情况好不好?不是好不好,我们必须要如此。所以从一种抗疫疲劳之中时间久了,大家抗疫的心态也松弛下来了,引发出了一波又一波严重性。

大家都很清楚,香港其实在两三个月前已经比较好了,已经开始零个案、零病例。大家就很高兴了,开始聚会,没有这么担心了,但是还没有开心够,还没有到完全开心的时候,忽然间来了一个第四波,到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了结,不过一定会过去的,时间的问题而已。所以,我们这一次的主题就是“疫”境当自强,而我今天要讲的讲题是《如何在“疫”境中修行》。

在“疫”境里面其实正好修行,当然在佛教来说,不管你是出家众,出家修行的师父也好,或者在家的居士也好,佛教徒一般都讲修行,但是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应该修行。我并不是说全世界的人你都来出家、都来当居士,修行是什么?修行用字面上来讲,修行,修改自己的行为。一个人出生,开始的时候,他慢慢成长的时候,他就不断在修行,不断在修改自己的行为。比如一个婴孩的时候,他不会走,慢慢长大了,他开始学走路,甚至他在生活上很多东西都要慢慢学习,学习之后就会改变。到了求学的时代,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,他不断地在改变自己,知识上、行为上、思维上他都在改变。

当然,修行讲起来应该向好的改变,慢慢成长,一路成长一路改变。其实人生常有一句话说:“人活到老学到老”,就说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东西要学,学习是为了生活更好,所以学习也是一种修行,学了之后你要去运用。

上个世纪,电脑数据还没有电子化、还没有这么普遍的时候,我们还不是生活得很好。但是慢慢有了之后,我们要适应,适应手机,要适应很多与数据相关的东西,不管你什么年龄。你看我们走在街上,很多老人家也拿着一个智能手机,他必须要学习。这个是什么?你就要修改自己的行为,以前为什么要拿手机?怎么把电话带在身上?现在没电话行吗?行。不过比较不方便,所以这(手机)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上必需品了。所以修行是什么?要改变自己的行为。

在佛教里面,修行是告诉我们,不好的我们要改善它,令它变好,所以用佛教常用的一个词汇来说改恶修善是修行,但是好的行为也要去把它提升起来,让它更好、更优化。所以我们今天讲《如何在“疫”境中修行》,在这里,我直接在这个题目去跟大家分享。

在疫情中我们必须要修行,首先,至少我们一开始的时候要去配合疫情所需要的行动,有些地方甚至封城、禁足,你不能够出门。所以,至少我们要戴口罩,还有勤洗手。你到每一个地方、进到每一个场所都要量体温,都要洗手,保持个人的卫生清洁,至少我们要去做。

在疫情当中,我们必须要改变一些生活的态度、生活的行为。在疫情当中,在佛法来说,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好自己?疫情是一种困境、逆境、不好的,虽然不好,但是我们多了时间。除了必须上班,甚至有些(避免)上班接触的时候,还要在家里工作。在家里工作肯定少了应酬、少了开会,少了交通的劳动(累)、少了很多的聚会。

限聚,不能够太多人聚在一起,所以必须要的应酬也少了,必须要探望父母、探望朋友都不能去了,当然作为儿女不能去探望,电话问候还是需要的。不能够欢聚一堂,但有时候反而更加经常打电话、用视频。平时一个礼拜去见父母一次,一个月去一次,现在可能那种交往用不同的形式,所以我们因为有很多时间。以前我们除了忙碌地工作,还要抽出一些时间作为自己的娱乐、作为自己的一种消遣、作为自己和家人的一种活动,现在都减少了,所以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了。有些父母说,亲子时间多了,在家里共同交流的时间也多了。时间多了,也正好修行。

怎么正好修行?我们用什么心态去修行?在疫情当中讲到修行,我们首先要改变一个心态,心态是什么?要有正向的心态、正念,起心动念要有正能量、正面的想法。